我的毕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大明:县令哭穷朱元璋被气炸了 > 第73章 中西医之争

第73章 中西医之争(第1/2页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   大明:县令哭穷朱元璋被气炸了第73章 中西医之争

    “陛下,老臣也是接到下面的奏报,如实禀报而已,自从跟随陛下去六合县考察之后,臣觉得陛下可以借鉴一下六合县的模式,推广到其他的县城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何尝不想将六合县的发展模式推广。

    但是……

    这里面的弊端他也考虑到了。

    首先,各地的知县能力良莠不齐。

    如果像张松一样,开办县衙拥有的酒楼钱庄什么的,那岂不是助长他们腐败无能?

    要是安插锦衣卫,那的要多少的锦衣卫安探啊……

    而且,运行这全国各地的锦衣卫安探那的耗费多少银子?

    想到这些,朱元璋脑袋就疼。

    但要是放在张松这里,就能很好的解决掉。

    毕竟他张松可是未来人。

    要掌控这些官僚,那就的有发达的舆论。

    当然不考虑不切实际的信息化,例如网络手机等等。

    得先把报纸杂质什么的开办起来。

    利用舆论来压制官员。

    这些报纸就能反应民情。

    毕竟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……

    再则就是改变交通,修建连通各县的高速路,把蒸汽机用在交通上,造出蒸汽车,那样就可以在短短两天内将各县的报纸送达皇帝的案上。

    “照搬六合县的方法也不妥!之后在议论此事吧!”朱元璋感觉很疲倦,示意退朝。

    皇帝都要退朝了,文武百官自然是高兴。

    跟这个朱元璋一起共事,他们每天都紧绷神经。

    生怕一个不小心,脑袋就搬家。

    在朱元璋之前所干的事情里,他可没少杀淮西功臣。

    现在,在这些淮西勋贵的眼里,他老朱要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了。

    走在退朝的路上,李善长问胡惟庸。

    “老胡,你说说看,陛下现在怎么在想?”

    “谁知道呢。我们好好干吧。不要揣测圣意,否则,死的早。”胡惟庸比李善长年轻十来岁。

    却比李善长更为狡猾。

    他深深地知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是钝刀子割肉。

    不会那么快的让你死。

    这种清算的方式,让他们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,很懂得朱元璋的人心里天天都在提心吊胆。

    这个滋味比痛快的来一刀子更让人难受。

    有时候,两人都在想,要是不那么聪明多好。

    死亡来临都不知道……

    也不会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些,两人都不自觉的仰天叹息起来。

    “哎……”

    两人之所以说不要揣测圣意。

    其实都看出来了,朱元璋很喜欢张松。

    要不然,凭借张松这种出格的做法,他坟头草早就一尺高了。

    这是朱元璋有史以来,第一次这样做出出格的选择。

    两人都感觉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。

    将来会不会有一天,他们的丞相之位会被张松取代?

    这是他们想多了,人家老朱之后不会设立丞相之位了。

    这个存在一千多年的位置,将会终结在老朱的手中。

    毕竟丞相这个统辖百官的职位,原本是丞上并下达圣意的官,在历朝历代里,最后成为危害黄泉的职位。

    所以老朱会在之后废掉丞相,六部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。

    皇帝自己当丞相。

    话说张松这几日很忙活,一方面是来自医学馆的压力。

    那些传统中医们,对张松把夕阳医学传播进来表示很反感。

    同时,传统中医感觉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。

    有种西医即将取代中医的担心。

    毕竟西医的好处就是能清晰的指出病的原因,而且说得很有见地。

    中医解释的话,很糊里糊涂。

    在治疗急病的时候,西医的手段很好。

    往往能将危急的病人从鬼门关里拉回来。

    但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的时候,比西医擅长。

    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。

    谁也不能消灭谁,因此谁也不能取代谁。

    所谓的中西医之争,无外乎是利益之争。

    这一点,明眼人都看的明白。

    教授中医和西医学问的两派在医学馆争执起来。

    吵下去,将不利于张松的发展医疗的想法。

    为了大明有个完善的医疗体系。

    张松可谓是深谋长远。

    而这些家伙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里争论不休,张松看见他们真是一个头大。

    中医宿老徐大春今天又对詹姆斯开启了嘴炮模式。

    “西医那套,竟然还有解破尸体。众人都知道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怎么能如此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