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毕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乱世第一城 > 第87章 大基建

第87章 大基建(第1/2页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   田禹来少海已经十天了。

    少海已经汇聚了三万多流民。

    根据情报头子方顺的汇报,江淮还有四万的灾民在赶来的路上。

    这是淮河流域水灾的最后一波难民。

    田禹现在并不担心人多,莱州以后要走大工业的路子,需要庞大的人口,而流民正好填补这个空缺。

    根据田禹和赵平芝协商的,以后鲁省的流民也会朝莱州府驱赶。

    流民的劳动力低廉,有吃有住,就能卖力干活。

    田禹的新生政权正好吃一波人口红利。

    当然,他也没想当黑心的资本家,每一个奉献的人都登记造册,日后海右逐步返还红利,按贡献补偿。

    现在白糖、镜子的贸易,带来了大量的粮食,满足流民的生存完全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这两种奢侈品的畅销,也带动了莱州府百业的兴旺,新兴的海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    ~

    田禹的临时驻地离少海不过三十里地,一路骑马向南,看到的都是忙碌的人群。

    现在的少海的北岸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。

    流民正在平整土地,这里要建一个巨大的城池。

    庞大的流民,全部指望工业、农业消化吸收很不现实。

    没有就业需求,那就创造这个需求。

    能吸引这么庞大人群的,只有大基建。

    田禹的野心很大,他要在这里建一座巨大的城,和一座超越时空的海港。

    这些两项工程全部开展,将流民全用上也不够,还需要在附近招募渔民。

    单靠田禹现在的财政收入也无法支撑,不过他计划一边建,一边使用。

    使用创造的利润,正好反哺后续的工程。

    海港可以先建灯塔、防波堤、码头之类的基础设施,建一两条码头先使用,日后慢慢扩建。

    等这两个工程建设完成,流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,再让他们去种地,只怕他们也不愿意了。

    现在就是为之后的商业化发展提供庞大的工人储备。

    日后的问题,无非是能否有吸纳这么多人的岗位。

    但是田禹一点也不担心,大不了继续用基建吸收一部分人。

    ~

    田禹计划用水泥和巨石相结合,建设城池、海港。

    周围的山区,已经同时开工了十余[笔趣阁 www.bequgex.com]家水泥厂。

    两家钢铁厂也在建设中,即将投产。

    流民中有一些工匠,这次正好用上。

    有的去了工厂,有的辅助李宗保他们带领流民上工。

    现在每一个工地的工头都期盼再来一些流民,李宗保给他们规定了工期,要按期完成就需要人手。

    每天新流民刚到,就被早已经等候的工头瓜分一空。

    现在,流民不再被人嫌弃,反而成了香饽饽。

    ~

    到了海边,迎着初升的红日,田禹登上一块礁石,看着蔚蓝色的大海,心潮澎湃。

    这里是后世的胶州湾,有一个国际港口,每年的吞吐量六亿吨。

    前方不远有一个岛屿,在海浪的冲刷下岿然不动。

    这是阴岛,不过田禹给改了名,叫“红岛”,这也是后世的名字。

    他和李宗保商议过,利用建造城池挖出的巨量土方在这里筑堤填海,将红岛和陆地连在一起。

    不远处,李宗保正和一个穿着灰布衣衫的老者交谈,不远处有几十个人正在丈量。

    灰布衣衫的老者是田霍推荐的,叫司马明,曾主持建造掖县的海港。

    李宗保是城池和海港建设的总指挥,司马明分管海港的建设。

    田禹曾经给他们描绘过对港口规划的设想,他们都被宏伟的规模震惊。

    这是一幅瑰丽的画卷!

    而他们二人,就是将画卷变成现实!

    单是想一想就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做完这两个工程,两人必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大师!

    李宗保更是憋着一口气,要超过皇甫家族,光耀母亲的宗族。

    司马明今年六十岁,他已经打算完成这个海港退隐了。功成名就,归隐山林,和老妻携手种菜养花。

    ~

    他们两人现在最期盼田禹描述的钢筋、水泥,这都是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过的建筑材料。

    他们熟悉的是糯米砂浆、城砖。

    两人这次见面就是交流海港的规划,以及新材料的使用。

    看到田禹,两人急忙迎过来。

    田禹跳下礁石笑道:“这里可是咱们的根基,来看看!”

    田禹问李宗保道:“昔日的营造图谱,有没有带来一些?”

    李宗保摇摇头:“离开皇甫家族的时候,一片纸都没有带走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,咱们可以慢慢搜集。”田禹安慰道。

    李宗保爽朗地笑了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